期刊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上海市医学会承办。本刊是消化专业学术期刊,属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以广大消化科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兼顾腹部外科、消化内镜、放射影像、临床检验等相关专业,及时报道消化科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以及对消化科临床有指导作用、且与消化科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对从事消化科专业的临床医师有指导作用。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消化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0254-1432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1-1367/R

邮发代号: 4-291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1

出版地区 上海

出版地区 上海

订购价格 360.00

杂志荣誉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华消化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消化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4-1432
  • 国内刊号:31-1367/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期刊收录: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中华消化杂志2016年第4期文章
  •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17例的病情评估及其预后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inpregnancy,APIP)是少见病,但其病情的危重程度和患者妊娠期的特殊状态严重威胁母婴的生命安全,应引起高度重视.尽管ICU尤其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NICU)的使用率明显提高,使孕产妇及胎儿的病死率明显下降,如国外孕产妇和胎儿的病死率从37%~60%降至0~3%[1],但是近年来国......

    作者:唐敏;许建明;宋莎莎;曹鸿霞;章礼久 刊期: 2016- 04

  • 结直肠腺瘤382例癌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结直肠癌在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居第3位,我国城市结直肠癌发病率近年迅速上升[1-2].结直肠腺瘤是发生于结直肠的良性肿瘤,多以结直肠息肉的形式在结肠镜检查中被发现,被认为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约80%的结直肠癌是从结直肠腺瘤发展而来,“正常黏膜→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的演变过程被认为是散发性结直肠癌的主要发病机制[胡.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结直肠腺瘤癌变和单纯结直肠腺瘤患者的家族史、既往史、个人史、饮......

    作者:胡煦晨;杨雪松;刘艳霞;李军 刊期: 2016- 04

  • 采用高通量测序排除疑似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Ⅰ型的酒精性肝病一例

    患者男,28岁,因胸骨后反复烧灼感、乏力伴间断下肢抽搐于2011年12月入院.患者有10年饮酒史,量多时可达500mL/d,多数为50度白酒,父母和弟弟均身体健康.入院体格检查:BMI为19.4kg/m2,精神状态差,头发干枯,双手掌片状红斑伴领圈状、片状脱屑,甲板表面失去光泽,凹凸不平,甲板浅层可见点状白色浑浊,肝肋下2cm可触及,质软、边缘锐、表面光滑、无压痛.血常规:红细胞平均体积(eryt......

    作者:牛俊坤;李红缨;缪应雷 刊期: 2016- 04

  •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患者男,58岁,因吞咽困难3个月于2013年1月7日入院.体格检查发现右侧颈部可触及一大小为2.0cm×2.0cm的肿大淋巴结,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尚清,活动度尚可,无压痛.既往体健,近2个月体质量减轻约5kg.食管泛影葡胺造影示距主动脉弓上缘60mm处食管变窄,局部管壁可见不规则充盈缺损,范围约170mm,黏膜破坏,造影剂通过不畅.肺部CT示食管中上段管壁不规则增厚呈团块状软组织影,外轮廓不......

    作者:刘明庆;马坦坦;徐红 刊期: 2016- 04

  • 中枢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与前扣带回神经元活化致内脏高敏感的研究

    内脏高敏感(visceralhypersensitivity,VH)是包括IBS在内的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gastrointestinaldisorders,FGID)的重要发病机制.研究提示,精神应激和消化道刺激参与FGID的VH发病机制,其对内脏感觉的调控主要与中枢致敏有关,尤其是高级中枢[1].既往功能磁共振研究显示,予正常人不良精神刺激或食管滴酸刺激时,其前扣带回神经元的活化......

    作者:张海芹;许树长 刊期: 2016- 04

  • 胃食管反流病的检测方法与联合应用的研究进展

    GERD是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口腔(包括喉部)或肺所致的症状和并发症[1].自1995年以后,GERD患病率不断升高,尤其是在北美和东亚[2].增高的发病率和昂贵的医疗费用增加了社会经济负担,而各种检测方法效用参差不齐,尚无诊断的“金标准”,尤其我国各地区检测方法差异较大,故很有必要明确和掌握现有检测方法的特点,以期提供合理的选择依据.......

    作者:石榴;张军 刊期: 2016- 04

  •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解读:发病机制

    2007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订了《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大连)》[1],对消化不良,尤其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在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在帮助临床医师深刻理解FD,规范诊治FD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内外对FD的不断深入研究,在FD发病机制方面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和相关循证医学证据.有......

    作者:李延青 刊期: 2016- 04

  •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

    消化不良(dyspepsia)是临床常见的一组上腹部症状,包括器质性和功能性两大类病因.目前,国际上普遍将罗马标准作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的诊治指南.随着临床实践和研究的深入,不少学者逐渐认识到我国消化不良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诊治策略与西方国家存在不小的差异.例如我国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和H.pylori感染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而我国内镜检查费用则明显低于......

    作者: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 刊期: 2016- 04

  •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解读:诊断和评估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1][以下简称2015年FD共识]中诊断和评估部分,主要涉及在初诊及经验性治疗无效患者中的各项检查的作用和地位.一、FD患者的评估要素按照罗马Ⅲ诊断标准,FD的诊断对症状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均有限定,前者要求发病至少6个月,近3个月均有发作,且每周数次;后者则要求症状对患者生命质量存在影响.除了作为......

    作者:肖英莲;陈旻湖 刊期: 2016- 04

  •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简介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是消化内科日常临床诊疗中常见的疾病,虽然对患者生命安全并不造成威胁,但是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上腹部胀气等症状常困扰患者,影响患者的工作与学习,导致患者生命质量下降.患者反复就医与检查,也耗费了不少医疗资源.FD病因未明,与多种因素有关,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由于对该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策略的深入探索,对该病有了更加深入的认......

    作者:陈旻湖 刊期: 2016- 04